电动自行车限行是社会进步么?!

本文最后更新于2015年5月11日,已超过半年没有更新,如果内容失效,请在评论区反馈,谢谢!

以前在《我看成都电动自行车限速 15 公里》一文中有提到的限行政策。登记上牌已经从 2015 年 1 月 1 日就开始了,6 月截止。所以我也抽时间去社区上了一个牌。

自动电动自行车上牌

上牌时间是 9 点开始,把电动自行车在指定区域停好,然后有一个小伙子拿手机照了一张照片,去屋里的柜台填了一张表,声明这车是自己的,不是偷的,填写住址、电话、签名按手印;然后把身份证和 10 元钱交过去,工作人员随即打印一个热塑封的行驶证,背面是刚才照的照片,正面是车牌号(顺序发放的)、车架号(应该是他们随意填写的)和签发、截止日期(三年后的年底)。拿着白底红字的车牌去外面的小伙子那里安装牌照。整个过程 10 分钟左右搞定。要说电动车上牌 10 元一个能赚多少钱我倒觉得不至于,毕竟三个人的人工工资、手机、电钻、电动螺丝刀、打印机、塑封机、号牌、电费、场地费啥的不是也要成本么!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意义何在呢?!

电动自行车上完牌照以后,上路,路还是一样堵,至少这三年内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且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现在已经是常态了,交警都懒得管了,电动车管得过来么,增加就业机会么?!那么三年以后呢?72V / 48V 的大型电动车不允许使用了,上班远的肿么办呢,提前 2 小时?送快递的小哥肿么办呢,快递涨价?都去买汽车么,岂不是更堵?电动自行车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是市场需求的一种体现,这么多人骑电动自行车,表明这是社会大众化的一种需求(屌丝们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单的一个电动自行车限行政策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反而可以预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那么电动自行车企业又会何去何从呢?目前的电动自行车限行标准实际上是一种企业标准的倒退,那么未来电动车应该如何发展呢?前几天听说李一南同学企业开始作智能电动自行车,很多其它的企业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抛出很多智能电动自行车的概念。据说站在风口上,猪也都会飞了。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电动自行车的限行政策也会促使企业变革。所谓的智能电动自行车也好,还是符合限行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也罢,无非需要从现有产品的不足之处(槽点)进行改进。

首先是电源
电源是刚需。目前的铅酸电池有污染,体积巨大,笨重,续航时间短,寿命只有一年,更换平均每套 400 元左右。优点是直流电机启动力矩大,加速性能好。那么可以创新的点实际上就是重量、体积,续航,价格,锂电池用在这种屌丝级车型上靠谱么?!

其次是防盗
防盗问题也题也是刚需啊,现在的很多高档电动自行车也在电机内部植入 GPS 定位模块,与用户手机相连,能够实时定位位置。但是被盗的电动自行车还是太多太多,很难找回来。原因是小偷都高智商了,哪根线是 GPS 用的剪掉就行了。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再其次是外观
不说了,一个字:又笨又丑。

再有就是所谓的智能了
所谓的智能电动自行车,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安装一些提升逼格的传感器,数据统计、地图导航之类的。其它的你要说做防撞、防抱死、电子稳定之类的,我觉得有点扯远了,毕竟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刚需人群来说,价格摆在那里,就 2000 元左右的整机价格。价格差不多的前提下如果能提升逼格,当然就更好了。

电动自行车这种东西,相信还是大有前途的,尤其是像这种地方。我们可以限制它,但永远无法阻止它的发展。



除非注明,流浪天下 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查看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
订阅本站:https://maie.name/feed打赏:https://maie.name/donation

背包客,徒步自助旅行爱好者,户外旅行风光爱好者。前逍遥山水间户外团队成员,“流浪天下”博客网站站长。背包旅行,流浪天下,行走的日子,我只是天堂的过客...

猜你也喜欢:

4 条评论

      1. 电动车什么多到无法想象

        以及难得用手机留回言,才发现你主题在手机端的显示非常不友好……无法做到自适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