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已有 68 次围观 3 分钟阅读

字库塔下,时光在街子古镇停下了脚步

目录

凤栖山下,有一座小镇名叫街子。街子的面积不大,却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方,据考证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可惜大部分建筑在 2008 年那场大地震的时候被震毁了,如今的街子古镇,已经是 2010 年重修的“仿古街”了。

▲ 清晨宁静的字库塔,仿佛时空留下的褶皱

街子古镇现在有多少条街道我没有数过,反正镇上客栈的老板娘自豪地说有七十二条街。

夜幕低垂,街子古镇的“灯笼”逐一亮起,光影交错间,古韵悠长,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意盎然的年代。漫步在街子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时光在这里似乎放慢了脚步,让我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 街子古镇上的寻常支巷
▲ 金碧辉煌的瑞龙桥
▲ 夜晚的字库塔

流水绕古韵

街子古镇像一册被时光摩挲泛黄的线装书,青石板路是它舒展的扉页。岷江支味江穿镇而过,流水声里沉淀着千年唐风宋雨——光严禅院的飞檐仍悬着盛唐的月色,字库塔的砖缝里嵌着文人墨客的残墨香。明明知道是重建的,却又处处透着古韵,漫步其间一时竟不知究竟身处何时何地。

▲ 清晨雨水过后的石板街道
▲ 静静的古戏台,定期上演川剧照曲目

烟火藏诗行

街子古镇还有一个唐求广场,小广场上有座唐公祠。唐求广场边上就是一座吊索御龙桥,桥那头就是徒步崇州凤栖山环线步道康道的起点。
晚唐诗人唐求,蜀州味江镇(今街子镇)人,曾为青城县令。
唐哀帝天佑末年(907年),王建在成都拥兵称帝,欲聘唐求为参谋,拒而不受,毅然还乡隐居于味江山中。

▲ 街子古镇唐求广场,唐公祠

唐求隐居后以琴棋耕读为乐,偶有写诗,或片语成联,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数日后便成诗一首。
每诗成,则捻稿为丸,投入一大葫芦做的瓢中。
晚年卧病,遂将葫芦瓢投入味江,喟然长叹:“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
诗瓢入新渠,有识者曰:“此唐山人诗瓢也!”
捞起观之,已大多浸坏,可辨读的仅十之一二,残稿得诗三十五首半,收录于《全唐诗》,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
其诗多写隐逸生活与自然景色,兼融儒释道思想,风格清新自然。

「题青城山范贤观」
唐求
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捻新丹。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市井即风景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老茶馆的铜壶已嘶鸣着吐出白烟。竹椅上的老人们用盖碗茶盅敲出晨光节奏,腊肉铺子悬着的金黄油滴在青石板上,砸开一天的鲜活生气。银杏广场的古树筛下碎金。站在瑞龙桥下,仿佛看见穿蓝布衫的妇人蹲在江边浣衣,木槌声惊起一滩白鹭。

▲ 味江边的游船

街头巷尾,小吃摊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人间烟火的味道。酒香清甜暖身又暖胃的红糖醪糟,外脆里糯裹着糖霜的红糖糍粑,黏着酸甜糖色的油豆腐,外脆里软散发着浓郁的碳烘芝麻香气的麻饼,麻辣脆爽口味繁多的腌萝卜干,还有白胖胖的叶儿粑、冻糕、艾蒿馍馍、苏油糕、冰豆花、冰粉、凉糕、绵绵冰……小吃店太多,竟不知到底吃什么好。

▲ 甜辣口味的油豆腐
▲ 巷陌外麻辣味的竹桶鱼

巷陌有乾坤

拐进幽深的小巷,木质门楣上”张醪糟”的蓝布幌子似乎晃了百年。雕花窗棂后传来三弦琴声,混着藤椒豆腐乳的醇香。偶遇穿汉服的少女举着糖画跑过,裙角扫过刻着”川西水乡”的牌坊,新与旧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和解。

▲ 味江边思源桥
▲ 巷陌一角的糕点小吃
▲ 一支藤蔓出墙来
▲ 古镇一角
▲ 楼上雅座
▲ 闲来无事好去处
▲ 很喜欢这条小巷

当暮色给廊桥镀上金边,灯笼次第亮起,整座古镇便犹如沉入一坛温热的黄酒里。那些斑驳的砖墙、褪色的楹联、吱呀的木门,都在慢悠悠的讲述着:所谓人间值得,不过是一碗豆花的热气,一场未散的棋局,和永远走不散的街巷。

Maie

背包客,徒步自助旅行爱好者,户外旅行风光爱好者。前逍遥山水间户外团队成员,“流浪天下”博客网站站长。背包旅行,流浪天下,行走的日子,我只是天堂的过客...

3 条评论

  1. 这古镇还可以哈,也没商业化严重到不想去。

  2. 学习了一瓢诗人。
    人间值得就是吃饭。哈哈。

    1. @acevs人是铁,饭是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