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南往事

作家琼瑶于 12 月 4 日在台北家中离世,终年 86 岁,活着时潇潇洒洒,离开也是那么“翩然”。

▲ 原泸南中学校址常乐寺,via trip 在路上

琼瑶老师写了很多作品,我个人不太喜欢看这种言情小说,但经不住电视里天天放《还珠格格》,于是印象也比较深。除此以外,要硬说还有什么关系,便是琼瑶老师曾在自传中回忆童年,说她最快乐的时光留在了(或者说,当时管辖区域很大),留在了泸南中学。

琼瑶老师在泸南的快乐时光

1944 年秋,在当时白色恐怖下的川南,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斗争极为艰难。中共南方局特派刘国瑞(中共北平辅仁大学支部书记,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助理,解放后任过泸州专署文教局长,后任职省文史馆,厅级待遇)和爱人袁彬(即袁行勋,琼瑶的姨妈)在家乡泸县分水岭肖家祠创办了“私立泸南中学”,为来往于川、滇、黔边区进行革命活动的同志提供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和一定的职业掩护……

1996 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琼瑶所著《我的故事》一书,该书第二十七篇《泸南中学》一文中记载了琼瑶对于泸南中学的回忆:

勋姨是母亲的堂妹。母亲在长房中行三,所以勋姨称母亲为三姐。当时,我的勋姨和姨夫在四川的泸县,办了一所私立中学,一切刚刚草创,确实缺少师资。就这样,我们和父亲暂时分离,跟着母亲,去了“泸南中学”。泸南中学(我在《剪不断的乡愁》一书中,曾略略提起过这个学校和我的勋姨),在我印象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它是由一座大庙改建为学校的。教室就是庙宇中的大殿,所以每间教室里都有菩萨。我们住的宿舍,是以前和尚修行之处,简单而朴素。经过了那么惨烈的一段“逃难”,现在,我们在泸南中学定居下来,真像到了天堂。

我的生活,一下子整个改变了。在我记忆中,那一年真是快活极了。母亲的学生们,都成了我的大哥哥。(这里,要有一点小小说明,当时的四川,是很保守又很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全要在家中帮忙做事,没有父母肯把女儿送来读书。即使是男孩子,也是我勋姨和姨夫去一家一家说服,争取他们来念书的。所以学生都是男生,而且年龄很大,十八九岁的大男孩,往往还在念初一。而初一的学生,往往又连小学的学历都没有,母亲教他们,真是教得辛苦极了。但是,他们都是些又憨厚又热情又善良的青年,全成了我的“大哥哥”。)这些大哥哥们会带着我玩,教我养蚕,把我扛在肩上去采桑叶,带我到河边去捡鹅卵石……我童年中失去的欢笑,在这儿又一点一滴的找回来了。

也是在这个时期,母亲忽然发现我对文字的领悟力,在惊喜之余,开始教我念唐诗。我也初次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开始兴奋的在文字中找寻乐趣了。

▲ 王伟老师手绘《泸南中学》,via BELKN

琼瑶老师在另外一本书《剪不断的乡愁》的二十四《勋姨》一文中的记录:

记忆中的泸南中学,是很有趣的。这学校由一幢大庙改建,教室里还有许多菩萨。我们住的房间,是以前和尚们的住处,简单极了。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乡间孩子,往往十八、九岁,才“被说服”,来念初中一年级,一班学生里,高高矮矮,大大小小,参差不齐。

我那时已稍解人事,逃难时的惨状一一在目(我的《不曾失落的日子》一书中,曾详述我的童年)。到了泸南中学,我真快乐极了。那段日子里,我初次接触唐诗,跟着母亲的那些学生,一起背“慈乌夜啼”和“梁上双燕”。我第一次开始养蚕,会为了蚕宝宝的死亡而哭泣,为它们的成长而雀跃。在大雨滂沱的日子里,为了蚕儿的桑叶,奔走好几里去采桑叶。我开始交朋友,和学校里的学生、表妹,其他老师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勋姨那时才二十几岁,是活泼外问的。印象中的她,总是匆匆忙忙的,有用不完的精力,跑出跑进,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的勋姨,要管学校中的各种事情,要为经费操心,她应该不太注意我。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什么精力来注意我。

泸南中学前世今生

一、“泸南中学”的由来

“泸南中学”原址在民国 33 年泸县所辖 42 个乡镇中的分水镇镇公所所在地分水场外5里的地方,即现在分水场到龙车镇的公路旁(清末十大乡镇的“崇义”管辖)。1943年4月,遵照党中央关于白区工作要“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南方局指示刘国瑞同志以学校作为党的地下活动基地。刘国瑞在筹办学校时,拟定校名叫“正谊中学”,并通过关系请冯玉祥将军题写了校牌“正谊中学”。当学校把“正谊中学”呈报省教厅批复时,省教厅在查证校名时发现已有申办在前的“正谊中学”,因此批复:“正谊中学名称重复,欲更名再报”。于是刘国瑞会同董事会研究,以地理位置来命名学校名称,因为所办的学校地址在分水乡,在长江以南的泸县南部边陲,所以把学校命名为“泸南中学”上报。1944年5月得到省政府“准予备案”的批文。

二、泸南中学的选址与筹建

1941年初,国民党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不顾,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在国统区内加紧破坏共产党的组织。同年3月,中共泸县中心县委书记郭福裕被捕叛变,其他负责人转移,中心县委的活动暂时停止。次年秋,川东特委先后派廖林生、陈实甫、樊恒才来泸恢复组织,但都因白色恐怖严重,无法开展工作。1942年春,刘国瑞奉命从什邡中学撤回泸县分水岭老家;6月,中共南方局派川东特委欧汝钦(即欧志仁)来泸与刘国瑞接上关系。遵照党中央关于白区工作要“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欧汝钦与刘国瑞、袁彬商议创办一所私立中学,作为党的地下活动基地。1943年2月,中共南方局赞同办学设想,并要求积极行动,付诸实施。

刘国瑞父辈三房人未分家,共收租300多石。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刘国瑞先向两个兄弟商谈捐资办学问题,得到毕业于光华大学经济系的三弟刘国贽的积极支持;随即利用新春团聚之机,做叔父刘幼丹的工作,刘幼丹欣然同意拿出三分之一的田产作为办学基金。1943年4月,刘国瑞在城南学坎上张熙午家租用一套房屋作为建校筹备办公地点,开始筹建“泸南中学”。

三、泸南中学的兴办与挫折

泸南中学创办的宗旨:“以范以教,作育谋国”,这表明学校的创办是为了培桃育李,弃旧扬新,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也是为桑梓培养艰苦朴素、勤于钻研的人才,更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幸福。

学校聘请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同盟会员、老教育家颜心斋为第一任董事长,同时聘请冯玉祥担任第一任名誉董事长,刘国瑞、袁彬、刘国贽、张庆恩为董事,刘国瑞担任校长。

1944年8月,私立泸南初级中学在泸县分水岭肖家祠(即现在分水镇到龙车镇的公路边,离分水场5华里)正式宣告成立。校长刘国瑞,第一期招收学生50名,为第一班。张庆恩任教务主任兼数学教师,袁彬任训育主任兼语文教师,刘国贽任事务主任兼英语教师,肖子方任体育主任兼史地教师,曾勋华任女生管理兼音乐教师。

▲ 泸南中学创始人刘国瑞与夫人袁彬(袁行勋) via BELKN影像档案馆

泸南中学七迁校址

(一)泸南中学第一次搬迁

泸南中学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因办学经费自筹而得不到国民政府的经费支持,办学经费十分困难。泸南中学地处泸县南缘,加之当时民不聊生,入学者寡,遂于1946年7月迁到城郊茜草坝原泾南体育专科学校处(即现在的长挖技校实习工厂和立邦金属结构有限公司的厂房)。1946年12月,聘任杨兆三(泸县参议员、怡丰银行经理)为第二任董事长兼代理校长。原肖氏宗祠旧址改作学校农场,继续掩护地下党同志。

(二)泸南中学第二次搬迁

1947年暑期,经代理校长杨兆三活动,董事会认为原国民政府四川省第七区专员公署的办公处三官祠适合办学,学校又迁到城郊西南角忠山后的三官祠(即现在的泸州高中校园一角)。1948年暑期,专员陈离应聘为名誉董事长(时冯玉祥已去世)。学校开办五年时间后,泸州解放(1949年12月3日)。泸南中学为支援新生的人民革命政权,将校产、校址全部无偿捐赠给川南行署使用,学校停课。泸南中学从1944年8月开办到1949年末,共招收10个班,毕业100余人。

(三)泸南中学第三次搬迁(回迁)

1951年3月,在原校长、专署文教科长刘国瑞的支持下,经川南文教厅批准,泸南中学在分水岭常乐寺复课。将停课时的旧生编为十一、十二班,新招第十三班,委任解放前夕曾在泸南中学任教的中共党员张国权为校长,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拨给。

(四)泸南中学更名泸县一中和第四次搬迁

1952年8月,四川省文教厅办公室根据国家教育指示精神,以[1952]中字第2145号文件通知泸州专署,同意将泸南中学等四所私立初级中学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泸州专署于1952年12月决定将“泸南中学”更名为“泸县第一初级中学”。之所以命名为“一中”是因为她是中共地下党办的学校,泸州专署于1952年12月决定将泸南中学更名为“泸县第一初级中学”(Maie注:原泸北中学也更名为泸县二中)。1953年12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李井泉任命张国权为泸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原有教职工在无甚变动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将原来的13班调整为两个班,新招生4个班,共6个教学班。

由于泸县一中地处泸县的南部边陲,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十分不便,招生困难,师资补充困难,泸县政府决定,1952年12月将泸县一中从分水岭乡常乐寺搬迁到泸县小市原江阳中学旧址(即现在的龙马潭区江北学校初中部校园)。

(五)第五次搬迁

1953年2月,因工农速成中学急需小市江阳中学旧址来培训工农干部,泸县政府又通知泸县一中迁至泸县毗罗寺(原泸州农职校旧址,即现在的泸州市实验中学)。学校始终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泸县一中又一次进行了大搬迁。在这里只进行了一学期的正常教学工作。

(六)第六次搬迁

泸县一中在毗罗寺进行了仅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泸县教育的整体布局考虑,由于整个泸县东部没有中学,加之石马乡的郭堰是较大的地主庄园,庄园四角还有碉楼,房舍宽敞,依托现成资源,1953年8月泸县县委、县政府综合考虑,决定:把泸县一中从毗罗寺搬迁到郭堰。从1953年上期起,学校根据上级规定,各年级均按毕业年度命名。当时计有1954级两个班,1955级4个班。

(七)第七次搬迁

泸县一中在郭堰正常运行刚一年,县委、县政府再一次调整中学布局,泸县云龙乡大水河桐阴中学旧址闲置(解放后泸县初级师范学校曾在此办学三年)。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也是一座较大的地主庄园。考虑到这一资源的利用,县委、县府决定于1954年7月再一次将泸县一中从郭堰搬迁到大水河。张国权校长第七次带领全校师生又将可动校产艰辛地搬运到云龙镇大水河。当年有1955级4个班,1956级两个班,1957级两个班,共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30人,校长为张国权、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是胡峙。

泸南中学校名风波

泸南中学更名泸县一中后,泸南中学的名字一度在历史中消失。直到一九九二年,在创始人刘国瑞等同志多方奔走下,联络好泸县一中复名泸南中学。“泸南中学”四个字早已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名字,而是具有了红色泸州的历史内涵。

▲ 泸南中学复名文件(数码翻制版),via BELKN 影像档案馆

泸南中学复名的那年,琼瑶老师于1992年11月7日专门写了一封祝贺信,据说还捐了款,信中写道:“余校长锦芳女士,欣闻贵校恢复原名为泸南中学,十分高兴,深信贵校必更欣欣向荣,优育英材,泸南中学与我渊源至深,曾有我儿时的记忆,曾有我童年的欢乐,谨以至诚奉上心声。‘泸南中学,万古长存千秋业;台北游子,千里遥寄故乡情’。家父陈致平教授得悉佳音欣喜成分,亦拟就一联,以资庆贺,‘日月光华,喜闻今朝泸南得复校,乾坤浩荡,永忆往日圣战庆重生!’专此敬祝,健康快乐。琼瑶敬上。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

▲ 1992 年琼瑶致信泸南中学复校,via BELKN 影像档案馆

但是呢,却发生了一件很不堪回首的当代“指鹿为马”的闹剧事件,“泸南中学”这个名字给了离当时忠山校址最近但是却与泸南中学毫无关系的泸州十一中,泸县一中学子当然不同意,于是就闹了一场很大的风波。具体怎么回事我也没赶上,也不方便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最终解决的方式是,毫无关系的泸州十一中继承“泸南中学”的名字,泸县一中则默默传承“泸南中学”的革命精魂,一校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校并行不悖,殊途同归,共同为共产主义的教育事业而奋斗。(Maie 注:如果是按现在流行的解决方法,有没可能成立一个泸南中学教育集团,一校多校区管理。)

今年是泸县一中建校八十周年,诚愿红色基因不灭,八十载弦歌不辍,新征程奋楫笃行!

延伸阅读



除非注明,流浪天下 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查看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
订阅本站:https://maie.name/feed打赏:https://maie.name/donation

背包客,徒步自助旅行爱好者,户外旅行风光爱好者。前逍遥山水间户外团队成员,“流浪天下”博客网站站长。背包旅行,流浪天下,行走的日子,我只是天堂的过客...

猜你也喜欢:

13 条评论

    1. 这也算是红色文物保护单位吧,估计知道的人太少也就没人去修缮啥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