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天下

背包行走,流浪天下

寻找失落的记忆之川南明珠玉蟾山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1年10月29日,已超过半年没有更新,如果内容失效,请在评论区反馈,谢谢!

春游,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意思着什么,但对于小学时的我,却比任何节日都重要。读书年代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春游玉蟾山印象是我童年最快乐的回忆之一,而今故地重游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

小学春游玉蟾山

还记得念小学(好像是二年级吧)的时候,学校第一次组织春游,报名之后的兴奋了几个晚上…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三月清晨,空气清新而让人陶醉。换上过年都舍不得穿的一件麻色外套,早早地来到学校蹦上那辆梦中向往过的汽车,紧张而又抑止不住的兴奋。汽车发动了,我们趴在窗上,看窗外是弛而过成片的油菜花和一弯又一弯的梯田。不知道为什么,平时上学路上见惯了的这些东西在车窗外面突然变得如此美丽。我们像一群歌唱的小鸟,唧唧喳喳地吵醒着春天。

车窗外时不时有一条小河、一间小屋或是几棵树飞快地往后退,我们在车上又唱又跳,真希望汽车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开下去…现在的我仍然喜欢旅行途中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窗外转瞬即逝的景物,那感觉就像震翅腾飞又或是将心事洒落大海般轻逸,也许或多或少受了那次春游的影响吧!

我们的目的地是县城边上的玉蟾山。现在觉得整个春游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在车上渡过的短短的一个小时,而玉蟾山的记忆早已经被生活的重负压成碎片,只记得那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地方。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始上山。我记得路上有香火鼎盛的摩崖石刻千手观音;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大人们说摸摸它的肚脐眼以后肚子不会疼;有一个地方叫“狗钻洞”,人可以从石缝中下到悬崖下面去(现在知道叫仙人洞);还有山顶上有个柱子上有两条龙的两层的亭子(金鏊阁),那时候觉得好高好高,站上去脚发软,又哆哆嗦嗦下来了。记得当时老师在亭子前为我们拍了照,后来因为没钱就没要相片,要不都成了珍贵的照片了。当时没有看到“流民图”,即使看到了我想也不会理解旧时人们所经受的苦难…

或者是由于小的时候只去过那次春游,所以点点的记忆总是在我的心灵徘徊,挥之不去。那夜,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风筝,在玉蟾山上飞…

早登玉蟾山

第二次上玉蟾山是高考的头一天早上(7月7号吧),我们当时恰好在附近的二中考试。天气燥热,那天早上我们宿舍的人都很早就醒了,大家提议说去爬一下玉蟾山吧,回来差不多赶上考试,于是就去了。到山门的时候收门票的人都还没起床,我们风风火火地上山,登上金鏊阁,一览众山小,清风拂面。我们来不及欣赏风景,又急急从玉蟾关古道下山,从上山到下山一共用了10几分钟,记得小时候我们却用了一天。

今年回家,突然就想去仔细看看这座给我童年快乐的山。不同的是这次我是一个人和一台相机,正好可以好好看看这座家乡的山。

玉蟾山位于泸州市区以北35公里(成渝高速公路隆昌连接线沿321国道南行25 公里),县城旁。玉蟾山海拔548米,因山形、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玉蟾山历来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被张爱萍将军誉为“川南明珠”。玉蟾山在历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据史料记载,从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圆通寺。每年观音盛会,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诵经作法,盛况空前。故而玉蟾又 有“小宝顶”之美称。如今,玉蟾山上远留有曾经辉煌的印迹。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字山谷)醉留“玉蟾”;明代新都状元杨慎(字升庵)狂写“金鳌峰”。到清代,山上寺庙林立。罗汉街内一台一重殿,一级 一重天;庙宇巍峨,气象万千。曾号称“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暮鼓晨钟,香烟缭绕,香客如云,佛事之盛,令人叹绝。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将山上古建筑毁于一旦。如今圆通寺遗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岩造像400 余尊依然 吸引着现代善男信女。以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明代石刻,大有丈余,小不足尺,雕刻人物神采各异,风格独特。其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等都是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我上山看到的来登山的人很少,到处都是枯枝败叶,一片破落的景象,让人心情十分沉重。反倒是这石壁上的诸多迁客骚人的题词和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让我驻足良久…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有时候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在乎的也许只是让心灵作一次旅行。

这晚上,我梦见自己是苍穹上空盘旋的鹰!

再登玉蟾山

玉蟾景区入口
川南明珠玉蟾山大门

长长的登山道全由青石板铺成,这条路承载了多少人儿时的欢乐,不过现今人都走盘山公路了

山门台阶尽处,是一“玉蟾仙境”牌坊及塔林群

千手观音摩崖石刻

黄庭坚手书“玉蟾”二字。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一作道)人,一号涪翁。宋洪州分宁(现为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四年举进士。受知于苏轼(东坡)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哲宗绍圣初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涪州(现为涪陵)别驾,移戎州(现为宜宾),受到泸南(即泸州)太守王補之尊重,因此游览泸州山水,提“玉蟾”二字。

摩崖石刻佛祖与众罗汉

石刻“建文皇帝像”

小时因这里要二次收费未能一睹真面目的“仙人洞”,我们叫它“狗钻洞”,这是出口

玉蟾寺。据《志》记载,玉蟾寺原名圆通寺,初建于晚唐景福三年(公元893年),旧址在金鳌峰下,先后更名为圆通寺,玉蟾寺,天星阁。沿山道有禅罗寺、龙岩寺、古佛寺等十余处寺院。现大部分寺院已毁。只弥陀寺、龙岩寺尚存,玉蟾寺也在清代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幸存者为庙内石刻及大量的摩崖造像,名人石刻题记、塔林等,此寺为2000年初民间集资重建。

西游记中的晒经石,石上依稀可见经文的字样
晒经石

一棵生命力顽强的树

西辕门。内有许多宋代的刻诗题词,因年月久远又加管理不善,石刻早已残缺不全…

罗汉街。罗汉街为彩色石佛长廊,此牌坊恢复于1985年,对联云:历尽劫波金鳌远踏长征浪,迎来烈火罗汉修成不朽身。喻意深刻,书法亦好。从这里上108个石阶,便到金鳌阁,可鸟瞰龙城全景。

弥勒佛。又称未来佛,想传经X万年一个轮回未来的佛祖便是他了。摸摸他的肚脐不会肚子痛哦

山道

罗汉堂里形态各异的罗汉,18罗汉我老是数不清

玉皇殿。居然有人在墙上刻字

最高峰顶上的金鳌阁

金鳌阁门柱上的龙身已经长满了铜锈,再也不是小时候见到的金光闪闪的样子了

仙人洞的上出口:仙人推磨

硅木化石

雷劈石

洗墨池。这个池现在恐怕没人敢在这里洗墨笔了…

这通幽门让玉蟾山格外的寂寥

近代新增石刻: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全景

《流民图》,一幅在沦陷区诞生的反战巨作,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绝无仅有。它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揭示战争苦难的现实,在侵略者面前,大胆直言,与侵略者的“文化同化”、“大东亚共荣”面对面交锋。 1943年10月29日——在沦陷区北平唯一展出的一日,《流民图》在这一日,在反法西斯战争这段历史中, 在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中,谱写了永存的篇章。
蒋兆和《流民图》石刻

古城墙留下几丝沧桑
古玉蟾关城墙

修葺一新的古玉蟾关重现了当年的几丝雄伟,只是旁边却开了一个饭店,遗憾!

古代的玉蟾关是交通要道易守难攻

您瞧这宽阔的官道,是否能让您感觉到当年的繁华

远处是新建的县城

梧桐叶为玉蟾山又多添了几丝感伤

路边卧一只旺才

濑溪河平静如镜

一桥飞架南北,路更通畅了,心却更失落了…

附:
玉蟾:
地图:

部分资料来源于:
巴属网-玉蟾山:http://tour.scol.com.cn/009/013/001/

蒋兆和与流民图

《流民图》,一幅在沦陷区诞生的反战巨作,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绝无仅有。它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揭示战争苦难的现实,在侵略者面前,大胆直言,与侵略者的“文化同化”、“大东亚共荣”面对面交锋。 1943年10月29日——在沦陷区北平唯一展出的一日,《流民图》在这一日,在反法西斯战争这段历史中, 在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中,谱写了永存的篇章。

今年是中国人物画大师蒋兆和诞辰一百零一周年。

人物长卷《流民图》是我国著名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代表作。自1943年问世以来,几番轰动,又几番沉没,它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动荡而上下。曾一度失而复得,又曾一度残缺破损。


《流民图》2800mm×2000mm 1943

从1942年至1943年蒋兆和历经一年完成《流民图》。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北平太庙展出几小时之后,被日本宪兵队禁展了此画。
1944年《流民图》在上海展出,又遭变相没收与流失的命运。
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所幸的是在北平展出前蒋兆和为防不测,洗印了50套《流民图》全卷照片,每套10张,才使《流民图》得以流传下来。

当时,日本侵略者践踏了我国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成为激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契机。1942年,蒋兆和去上海、南京等地收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创作时,均以真实人物为依据,画卷有气息奄奄的卧地老者,有饥饿的青年农民,有搂着死去女儿的母亲,有逃难的乞丐、受伤的工人、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有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流民图》以毛笔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之具体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来,在人物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果。蒋兆和是一位着眼于现实的艺术家,他说他的艺术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以献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的大众。

1943年,《流民图》首次在北平太庙公展,当天即遭到日本宪兵队查封。不久,上海方面又以借展为由,变相收走了原作。从此,《流民图》杳无音信,蒋兆和手中仅剩下成套的黑白图片。直到祖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才意外地寻到了它的踪迹:在上海一个银行的地下室里!失而复得的长卷被剥蚀掉了十余米,只有画卷中心部分还残存着。从此,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流民图》幸存下来的一半。就是这一半,曾于1957年赴苏展出,引起轰动。当时苏联理论家称蒋兆和是“东方的伦勃朗,是中国的苏里科夫”。

1994年,在蒋兆和诞辰90周年之际,其学生、友人准备搞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包括纪念展,《流民图》当然不可或缺。当时任美院国画系主任的姚有多,蒋兆和的研究生马振声以及画家赵志田、孟庆江、张广五人承接复制残掉部分并于1994年5月完成。之后,《流民图》残卷及复制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继而,法国、日本等国先后发出邀请外展。

1995年初,日方特邀《流民图》参加将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蒋兆和夫人萧琼再次邀请马振声、姚有多两位画家复制部分《流民图》。自4月至7月,马、姚二位画家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2米高、14米长的画面中绘出了60余位人物,复制品忠实原作,较之前次从画风、笔墨技巧等方面更为贴近原作,其造型严谨,线条自如,人物面部变化微妙,萧琼看后大加赞赏。

现今,蒋兆和先生的不朽之作《流民图》残卷(真迹)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马振声、姚有多等艺术家复制的《流民图》已捐献给四川泸州“蒋兆和艺术馆”庋藏陈列;以《流民图》为蓝本的4米高、40米长的巨型浮雕作品已赫然耸立于四川泸州玉蝉山风景区山顶,它将与蒋兆和先生的家乡山峰与世同在。



除非注明,流浪天下 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查看声明
本文链接地址:
订阅本站:https://maie.name/feed打赏:https://maie.name/donation

背包客,徒步自助旅行爱好者,户外旅行风光爱好者。前逍遥山水间户外团队成员,“流浪天下”博客网站站长。背包旅行,流浪天下,行走的日子,我只是天堂的过客...

猜你也喜欢:

1 条评论

  1. 你已经很幸福了。我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没有组织过一次春游活动!!!
    儿时去过一次,现在已经记不得了

回复 一只老猫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